搜  索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小说 > 你以为我在读小说,其实我在写大唐

第二章市集奇遇

晨光熹微时,西市鼓楼传来三百下晨鼓。郭曜被鼓声惊醒,一骨碌从榻上爬起来。李氏正在院中支起炭炉,铜壶里煮着昨夜剩下的黍米粥。

"阿娘,今日不是要去东市采买?"郭曜趿拉着麻布履凑到炉边,嗅着粥香咽口水。他这身子骨才八岁,正是贪长的时候,昨日那顿羊肉汤饼早化作了晨起的饥肠辘辘。

李氏用木勺搅着粥笑道:"急什么,你爹天没亮就去吏部递文书了。"说着往陶碗里舀了稠粥,撒上盐粒和晒干的芜荽,"趁热吃,待会儿带你去开开眼。"

郭曜捧着碗蹲在门槛上,看坊墙外车马粼粼而过。两个头戴浑脱帽的粟特商人牵着骆驼经过,驼铃叮当混着异域口音的唐话,让他恍惚间想起前世见过的中亚商队。正出神时,后颈突然被人捏住。

"臭小子蹲这儿当门神呢?"郭子仪风尘仆仆跨进院门,官袍下摆沾着泥点子,"东市辰时开市,去晚了可抢不着好羊肉。"

郭曜把最后一口粥吸溜进嘴,跳起来拽父亲衣袖:"爹的文书可顺利?"

"你当吏部衙门是咱家开的?"郭子仪故意板着脸,眼里却透出笑意,"少说还要等三五日。倒是你——"他突然拎起儿子转了个圈,"昨日在澡堂显摆能耐,今日又想出什么幺蛾子?"

李氏端着木盆出来,闻言嗔道:"曜儿聪明你还不乐意?方才隔壁刘家娘子还说,西市绢行要招会算账的童子......"

"我儿岂能去做商贾活计!"郭子仪声音陡然拔高,惊飞了檐下麻雀。见妻儿都愣住,他讪讪地挠了挠络腮胡,"某是说...是说曜儿该正经进学。"

郭曜心里暖融融的。前世父亲总嫌他读博太慢,今生这位武将阿爷却生怕他沾了铜臭。他蹦起来去够父亲腰间蹀躞带:"我要跟阿爷学骑射!"

"胡闹!"郭子仪大手按在儿子头顶,"今日先教你认认长安一百零八坊。"

东市开市的锣声传来时,郭曜左手牵着父亲,右手挽着母亲,活脱脱像个挂件。过春明门大街时,他盯着路中央深深的车辙印发怔——这得多少辆马车才能把青石板碾出半尺深的沟?

"让道!让道!"急促的马蹄声自后方传来。郭子仪眼疾手快把妻儿拽到坊墙下,只见八匹枣红马拉着朱轮华盖车疾驰而过,金吾卫的玄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是广平王的仪仗。"郭子仪压低声音。郭曜心头一跳,广平王李俶——未来的唐代宗,此刻还是个十岁孩童。他正待细看,车队已转过崇仁坊不见了踪影。

东市人声鼎沸,郭曜被此起彼伏的吆喝晃花了眼。胡姬当垆的酒肆飘来葡萄酿甜香,波斯邸前堆着象牙与琉璃器,更有昆仑奴顶着藤箱叫卖胡椒。

"小郎君看看新到的昆仑镜!"满脸褶子的胡商拦住去路,铜镜边缘錾着卷草纹,"只要五百文,能照见前世今生哩!"

郭子仪一把将儿子扯到身后:"某家小儿怕生。"说着大步流星钻进绢行。郭曜回头望去,那铜镜里映出个模糊的孩童身影,恍惚竟有前世穿着实验服的轮廓。

"发什么呆?"李氏捏了捏他的手,"帮阿娘记着账——细麻布两匹,葛布三丈,丝绵一斤......"

郭曜蹲在货栈前,看母亲与胡商讨价还价。那粟特人操着生硬唐话:"这位娘子好眼力,这匹越州缭绫能透五重纱!"说着哗啦抖开布匹,阳光下果然粼粼如水纹。

"三贯钱太贵。"李氏摇头,"上月在西市见着同样的......"

"阿娘,"郭曜忽然扯她衣袖,"这缭绫纬线少了两道,不是越州贡品。"他前世在博物馆见过真正的唐代缭绫,经纬密度绝非这般稀疏。

胡商脸色骤变:"小娃娃懂什么!"郭子仪闻言跨步上前,魁梧身形吓得对方连退三步。眼见要起争执,忽听身后有人朗笑:"郭兄!可是郭子仪郭将军?"

来人着青绿官服,头戴乌纱幞头,面白微须。郭子仪怔了怔,突然抱拳道:"可是李长源先生?"

郭曜耳朵唰地竖起来。李长源——这不是李泌的字么?那位历仕四朝的神童宰相,此刻应当才十六岁!

"郭将军竟还记得某。"李泌笑着还礼,目光落在郭曜身上,"这是令郎?方才听他说缭绫纹理,可是师从织造大家?"

郭曜后背沁出冷汗。他一个边关长大的孩童,怎会懂得贡品织造?正支吾时,郭子仪已接口道:"犬子胡乱说的,让先生见笑。"

"非也非也。"李泌蹲下身与郭曜平视,"小郎君可知,去年圣人命越州进贡'天宝绸',正因纬线多织两道,累死织工三百余人?"他眼中闪着狡黠的光,像是发现了什么有趣玩具。

郭曜咽了口唾沫,脆生生道:"先生说的是'扎染经破三百口,天女织就五重衣'?曜儿是听阿娘唱过这支曲子。"说着偷偷扯李氏衣角。

李氏会意,忙接话:"妾身娘家在江南,倒是常听织坊俚曲。"她轻哼了几句吴语小调,李泌果然被带偏了注意。

"妙哉!"这位少年名士抚掌笑道,"曲中'经线挑作星河转,纬线拈成云雾纹',倒是道尽越绫之妙。郭将军,令郎天资聪颖,可愿来我府中......"

"李兄又来拐人家孩子!"清脆女声插进来。郭曜转头看去,却是个戴帷帽的少女,月白襦裙外罩着银泥披帛,怀里抱着卷《汉书》。

李泌苦笑:"阿妹怎追到市集来了?"

"耶耶让你申时前归家。"少女掀开帷帽轻纱,露出一双灵动的杏眼。她约莫十三四岁,发间别着金粟钗,腕上缠着七宝璎珞。

郭曜突然想起《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李泌之妹李腾空,后来出家修道的奇女子。此刻小娘子却叉腰瞪着她兄长:"昨日拐走王御史家小郎君,害得人家乳母哭到咱们府上!"

眼见这对兄妹要当街吵起来,郭子仪连忙打圆场:"某正要带妻儿往酒肆用饭,李兄可愿同往?"

李泌刚要答应,却被妹妹拽住衣袖:"耶耶说你再不务正业,就把你那些龟甲全扔了!"转头又对郭家人敛衽施礼:"家兄唐突,万望见谅。"拖着不情不愿的李泌走了。

郭曜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发呆。李泌临走前回头眨了眨眼,用口型说了句"改日再叙",惊得他差点咬到舌头——这位未来宰相,怎么像街头约架的顽童?

"发什么愣?"郭子仪的大手按在他头顶,"去尝尝胡麻毕罗,凉了就不酥脆了。"

酒肆里,郭曜咬着甜腻的芝麻饼,听父母低声交谈。原来郭子仪早年随王忠嗣戍边时,曾救过遭吐蕃游骑袭击的李泌。那时李泌才十二岁,独自跑到陇右考察山川地形。

"李长源七岁就被圣人召见,如今在翰林院待诏。"郭子仪抿着浊酒感叹,"方才那位小娘子更了不得,听说能倒背《南华真经》。"

郭曜盯着案几上的油渍出神。水痕蜿蜒如长安街巷,渐渐勾出大明宫的轮廓。他突然伸手一抹,水渍化作青龙坊的曲巷,那里藏着李泌的"龟甲斋"——后世传说他占卜用的龟壳都存于此。

"曜儿蘸酒画什么呢?"李氏突然问。

郭曜一惊,才发现自己蘸着酒水在案上画了八卦图。正要遮掩,郭子仪却大笑:"莫不是想学李先生的卜卦?改日爹给你寻个龟壳玩。"

暮鼓响起时,郭曜抱着新买的越州缭绫往家走。华灯初上,平康坊的琵琶声随风飘来,混着胡商驼铃,仿佛整个长安城都在哼唱盛世的曲调。

路过务本坊国子监时,他忽然听见墙内传来清朗讲学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郭曜扒着墙头缝往里瞧。烛火通明的学堂内,青衫先生正在讲解《礼记》,十几个生徒摇头晃脑跟着诵读。月光漏过槐树枝,在他掌心碎成光斑,恍如前世实验室的激光点阵。

"走了。"郭子仪把他扛上肩头,"再过两年,爹送你来这里进学。"

郭曜搂着父亲脖子,望见务本坊飞檐上蹲着的鸱吻。那陶兽张着大嘴,似要吞尽长安的月光。他突然想起李泌说的天宝绸——三百织工的血汗,终究织就了谁的繁华?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