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子监风云
五更三点,大明宫承天门的街鼓震得坊墙簌簌落灰。郭曜揉着眼睛坐起来,发现父亲正在系蹀躞带上的金鱼袋。那袋口磨得发白,露出里头半截象牙笏板。
"阿爷今日要去兵部述职?"郭曜赤脚跳下榻,帮着递过鎏金带钩。他记得《唐六典》记载,武官述职需呈交舆图与戍防册。
郭子仪诧异挑眉:"你怎知是兵部?"说着将儿子拎回床榻,"再睡会儿,你娘蒸了槐叶冷淘,辰时再起。"
待父亲脚步声消失在坊曲,郭曜一骨碌翻出窗棂。晨雾中,务本坊的槐树在墙头探出新芽,国子监的晨钟正撞在第三响。
"小郎君要借道?"巡街的金吾卫用横刀拦住去路。郭曜仰头,看见对方玄甲上凝着露水,忙举起手中《急就章》:"某是国子监生徒,晨读要迟了。"
那军士噗嗤笑出声,刀鞘轻轻拍他发髻:"乳臭未干就想蒙混?翻年才够格进蒙学呢!"话虽如此,还是侧身让出路来。
郭曜贴着坊墙疾走,忽听墙内传来争执声。踮脚从排水孔窥去,但见两个青衫生徒正在争吵,地上散落着绢帛舆图。
"幽州至云中这段分明该走飞狐径!"圆脸生徒指着图中山势,"《水经注》载'飞狐之径,蜚狐之口',最是险要。"
"裴兄谬矣。"长脸生徒将舆图翻转,"去年新开的参合陉直通马邑,商队半月可达。家父在河东节度使幕府......"
"二位兄台且慢。"郭曜扒着墙头探出脑袋,"飞狐径夏秋多雨易塌方,参合陉冬春积雪难行,何不取道灵丘?"他前世论文恰好研究过唐代河东道驿路。
两个生徒惊得倒退半步。圆脸生徒最先回神,举起舆图冷笑:"黄口小儿也敢妄议山川地势?可知灵丘道要过几座军镇?"
"过灵丘需经横野军、云州守捉、清夷军。"郭曜掰着手指,"但天宝三年圣人在清夷军西增设静塞军,如今该是四座军镇。"他记得郭子仪书信中提过此事。
长脸生徒突然拍掌:"我想起来了!上月兵部新颁的《诸道驿程记》确有记载!"说着狐疑地打量郭曜,"你莫不是司业家的......"
话未说完,忽闻钟鼓齐鸣。郭曜暗道不妙,这声响是朝会开始的信号。他转身欲走,却撞上一袭紫袍。抬头看去,竟是位戴鹖冠的武官,腰间金銙十三,正是三品大员规制。
"哪家的小猢狲在此聒噪?"武官声若洪钟,虬髯随话语颤动。郭曜认出这是左监门卫大将军陈玄礼,安史之乱时马嵬驿缢杀杨贵妃的那位。
"回大将军,某是郭子仪之子。"郭曜叉手行礼,掌心全是冷汗。他记得陈玄礼素来厌恶文官,更别说父亲这种边镇回来的武将。
果然,陈玄礼眯起眼睛:"郭子仪?可是那个在安北都护府丢了三百匹战马的郭长史?"周围生徒发出窃笑。
郭曜血涌上脸。前世导师嘲讽他论文时的表情与此刻重叠,他攥紧拳头:"安北都护府天宝三年遭遇白灾,战马冻毙乃天灾。家父率部深入黠戛斯部落换马,反被兵部克扣草料钱——大将军可知突厥有谚'宁遇狼群,莫见户部算郎'?"
国子监墙内外霎时寂静。陈玄礼脸色铁青,佩刀咔嗒出鞘半寸。突然,墙头传来少年清笑:"陈将军与蒙童论政,倒让李某想起太宗朝'杀田舍翁'的典故。"
众人仰头,只见李泌翘腿坐在槐树枝桠间,手里抛接着三枚龟甲。晨光漏过新叶,在他月白襕衫上洒下铜钱光斑。
"李待诏倒是清闲。"陈玄礼收刀入鞘,"听闻圣人命你注释《阴符经》,还有空爬树?"
李泌翻身落地,龟甲叮当入袖:"将军有所不知,昨夜观星见紫微垣有云气犯文昌,特来国子监寻应兆之人。"说着将郭曜拽到身后,"此子方才所言,将军不妨转告杨侍郎。"
听到"杨侍郎"三字,陈玄礼脸色微变,冷哼一声拂袖而去。李泌转头冲郭曜眨眼:"郭小郎君可知,方才那话传到杨国忠耳中,怕是要记你父亲一笔?"
郭曜这才后怕。他光想着替父亲辩白,却忘了此时杨国忠已掌户部,正是克扣军饷的元凶。正待开口,李泌忽然往他嘴里塞了块饴糖:"甜食压惊。令尊此刻正在兵部值房,小郎君可要去送些吃食?"
兵部衙门前,郭曜抱着油纸包来回踱步。门内传出父亲的声音:"......突骑施可汗去年秋赠的八匹汗血马,某已着人画了蹄纹图......"
"郭长史有心了。"另一个阴柔嗓音响起,"只是这马匹数目,与鸿胪寺的记载差了二十匹啊。"
郭曜心头火起。前世导师克扣实验经费的嘴脸与这声音重叠,他猛地推开值房门:"鸿胪寺记录的是突骑施使团抵京数,中途在沙州病毙的二十匹,敦煌太守的牒文昨日刚抵京!"
值房内霎时寂静。郭子仪惊愕转头,主位上的绯袍官员眯起眼——正是杨国忠心腹、兵部郎中郑昂。案头摊开的文牒上,朱笔批注墨迹未干。
"放肆!"郑昂摔了茶盏,"黄口小儿也敢妄议朝政?来人!"
"郑郎中且慢。"郭子仪跨步挡在儿子身前,"犬子无状,某一力承担。只是这敦煌牒文......"他从袖中抽出卷轴,"今晨才经城门郎递送,郎中怕是尚未得见。"
郑昂展开卷轴扫视,脸色忽青忽白。郭曜瞥见文末敦煌太守印鉴,暗松口气。前世他在图书馆翻过敦煌文书,知道这类边关急递常有延迟。
"即便如此......"郑昂还要发难,忽有小吏疾奔而入:"郎中!广平王殿下到!"
朱衣玉冠的少年缓步而入,十岁的李俶已有天家威仪。他目光扫过郭曜手中的油纸包:"好香的胡麻饼。郭将军,这是你家的童子?"
郭子仪拉着儿子行礼:"回殿下,正是犬子郭曜。"
"方才在门外听你谈及沙州马政,倒有些意思。"李俶随手拿起案头牒文,"孤近日读《汉书·食货志》,有个疑问——孝武皇帝时军马三十万匹,如今陇右牧场竟养不足十万,郭小郎君可知缘由?"
郭曜感觉父亲的手猛然收紧。他深吸口气答道:"汉时苜蓿称'牧蓿',今人谓之'木粟'。陇右这些年改种甘蔗造石蜜,牧场日蹙。更兼王御史推行'和市法',马价竟比肉价低三成,牧民自然......"
"曜儿!"郭子仪低喝。郭曜猛然住口,冷汗浸透中衣。他竟忘了"和市法"正是杨国忠的手笔,而眼前广平王......
李俶却抚掌轻笑:"好个'马贱伤牧'!孤上月随圣人在华清宫围猎,连尚乘局都凑不齐百匹良驹。"说着瞥向郑昂,"郑郎中,郭长史的考课,就按甲等来吧。"
日影西斜时,郭家父子走在务本坊的槐荫下。郭曜盯着鞋尖上的泥点,等了一路的训斥却迟迟未至。
"这招以退为进,跟谁学的?"郭子仪突然开口。见儿子装傻,他轻拍那包冷透的胡麻饼,"先是激怒陈玄礼引李泌解围,再借送饼之名闯兵部值房。若非广平王来得巧......"
"阿爷怎知......"郭曜瞪圆眼睛。
"你当李长源为何出现在国子监?"郭子仪摸出枚龟甲,"他清晨来送这个,说'贵公子今日恐有口舌之灾'。"
龟甲上刻着卦象,郭曜认出是"风泽中孚"。前世读《周易》时,他记得这是守信之义,但此刻甲纹间还沾着槐花蜜——分明是刚从树上摘的!
郭子仪忽然蹲下,平视儿子眼睛:"某不问你从哪知晓敦煌牒文,也不管你如何参透马政。只一句——下回再涉险,带上阿爷。"
暮鼓声中,郭曜搂着父亲脖子。朱雀大街华灯初上,务本坊的槐香混着国子监的墨气,将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想起李泌临走前塞来的字条,展开只见八字:"木秀于林,堆出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