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小说 > 惊蛰未至

第二章:暗涌(上)

我数着药瓶里的白色药片,氯氮平三个字在铝箔上压出细密的凹痕。窗外的雨停了,镇政府大院积水上漂着泡发的茶叶梗,像极了方老师书房里那盆养死的文竹。

手机在裤兜里震了第七次,林珊的号码在屏幕上忽明忽暗。三天前她摔门而去时,结婚戒指在瓷砖上弹跳的声响和此刻的震动频率莫名重合。我按下静音键,指腹摩挲着《万历十五年》的书脊,夹在1587年的防汛图纸突然变得异常坚硬。

"陈委员,车备好了。"司机老何的嗓音裹着浓重的烟味,他今天换了双军用胶鞋,鞋帮上沾着青岩江特有的红泥。我盯着后视镜里那截过肩龙文身,突然想起上个月扶贫验收时,永固建材的副总手腕上有条一模一样的青龙。

防汛指挥车拐过江堤弯道时,车载广播突然跳频到老年养生节目。"......肾虚患者忌食冬瓜......"主持人的声音被电磁噪音撕成碎片,我伸手调频的瞬间,瞥见后视镜里灰色越野车的雨刮器又在打暗号:短、长、短。

"停车!"我拍打驾驶座靠背。老何猛踩刹车,轮胎在泥地上犁出两道深沟。歪斜的智能水位桩近在咫尺,LED屏闪烁着"E-04"故障码,基座混凝土的裂痕里探出半截金属丝,在阳光下泛着青蓝色——和师母家打碎的茶叶罐里那根一模一样。

####二

王德海的办公室飘着檀香味,和他去年带队去五台山考察时请回的沉香一个味道。我捏着三份矛盾的水文记录,看着他袖口的发改委旧徽章在阳光下反光。

"年轻人不要钻牛角尖。"他往紫砂壶里注水的手法像在把脉,"九八年的测量技术不成熟,有误差很正常。"

壶嘴腾起的白雾里,我注意到他书架最上层那排《江东年鉴》的异常。1998年卷的书脊明显磨损,旁边却放着全新的2017年卷。当他转身取茶叶罐时,我迅速用手机拍下年鉴序列——从1998到2016,独缺2001年的那本。

"尝尝明前茶。"他推来的建盏里飘着两片黄杨叶,这是方老师教过的试探手段。我假装失手打翻茶盏,蹲下拾碎片时,瞥见保险柜底部压着半张泛黄的工程验收单。编号尾数897的验收单,此刻正躺在我后备箱的黑色塑料袋里。

####三

古籍修复室的门轴发出年迈的呻吟,周师母的背影在台灯下弯成问号。她手里那卷《青岩县志》正在修补,泛黄的纸页上缺了整整一页,断口处残留着细密的齿痕——像是被某种特制镊子撕走的。

"小默,帮我把镇纸拿来。"她头也不回地吩咐。鎏金错银夔纹铜镇纸压在县志上时,我注意到她虎口的新月疤痕比三天前更深了些。书页上的"1998年防汛特别工作组名单"正在胶水下舒展,某个被涂黑的名字在紫外线灯下显出血红色。

保温桶突然发出蜂鸣,师母掀盖的手顿了顿。汤面上浮着的枸杞排列成古怪的阵型,我数了数,正好七颗——和省委书记加密相册里的候选人数目一致。当她舀起第五勺时,我瞥见桶底贴着永固建材的LOGO贴纸,编号正是897。

####四

深夜的镇政府大楼像具被解剖的尸体,204办公室的电脑主机还带着余温。我拔出U盘时,散热孔飘出的檀香味让太阳穴突突直跳。加密文件夹里躺着段监控视频:暴雨夜有人用特制镊子撕走档案,那人的左手小指戴着枚钛合金指套——和我的残缺部位完全吻合。

手机突然自动播放音频,林珊的啜泣声混着麻将碰撞的声响:"王总说只要签了协议......"背景里有个熟悉的咳嗽声,和王德海在茶室发出的痰音频率相同。我握紧《万历十五年》,书壳夹层里掉出半张胎儿B超照片,背面是方老师笔迹:"七月十七,忌动土。"

车灯刺破黑暗时,我正对着验收单上的宋振国签名发愣。后视镜里的灰色越野车突然加速,远光灯在挡风玻璃上炸成光斑。方向盘开始不受控地右偏,轮胎碾过散落的工程废料,那些带着永固建材钢印的钢筋像死去的蜈蚣般蜷曲在月光下。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