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六章孟小彤一线参战都城繁华惊霍二
第一百八十六章孟小彤一线参战都城繁华惊霍二
千里江山猿空啼,万里贫困只争夕。
主贤臣能人勤劳。改天换地享安乐。
孟小彤四人被带到岷江黄龙溪渡坐小船沿府河,在彭山汉崖江口码头转顺路的商船,进入岷江。到宜宾白塔山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到目的攀城。
大江在这里为分界线,上游为金沙江,下游为长江。走水路,顺江千回百转,乘船是最省力的路,一路崇山峻岭,风光无限,只是路途费些时日。
传闻陆路直道也已经规划完成,马上也要开工,如果光复滇海之战打响,恐怕要光复滇海之后就施工了,其路线为从都城过乐山,经宜宾到昭通郡,绕过攀城直达东川后终点是滇海嵩城,一路穿山越岭,架桥铺路,全程三千八百里,比水路缩减千里,分段而成,计划十年而成,到时车马通畅滇海。
到达江口码头钱,众人更换了便装,登上了开往攀城的货船。
覃孝文告知船老大说:“顺路打船,给钱。”
船老大姜堃扫视了众人,脸上笑意一闪而过,他是八年的船把式了,他把当年用门板给噶戎大人运兵送粮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传说讲给过客,后来都城稳定发展,日新月异,他自作木船来往都城和攀城,贩卖水果,越做越大,现在拥有十条商船,不止水果,百货、牛马等等,信誉好,童叟无欺,官家的钱粮盐铁都运送,今年五十岁的姜堃闲不住,亲自押运掌舵。
他问覃孝文说:“小哥,去攀城做什么?”
周福舟接话说:“船家莫非也是同行?”
“还真是,您说说我给您介绍一二,看样子也是新手?”姜堃说。
覃孝文谦虚的说:“以前在西北做毛皮,这眼看就到冬季了,到攀城看看商机再做打算,向您请教。”
姜堃点点头说:“你算是问对人了,自从圣主兴都城,我就在这条路上跑,也是水果起家,什么米易雪梨、山药和芒果,大田石榴,盐边桑葚是为商品。”
周福舟看覃孝文和船老板谈的热火朝天,他把孟小彤带到一边,在船舱里休息或者看风景,以避人耳目。
江中大小船只,顺流而下,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逆行船只摇撸呐喊,号子震天。
沿江两岸码头偶现,炊烟不断。
姜堃感慨道五年前,出了都城进入岷江,一路而来江中船只罕见不说,这两岸人迹罕至,猴猿,虎豹比人都多,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独过万重山。
这几年曾出现过船只拥挤于江面,商旅喧哗于两岸,距离卧龙湖越近,越热闹,两岸很多荒芜之地都开垦为良田,从无到有兴旺了许多山村。
第九天,黎明,姜堃船只靠攀城码头,进入卧龙湖。姜堃把睡梦中的覃孝文。
眼前伴随着东方晨光,眼前的景象把孟小彤四人震惊了,小船如一叶扁舟,大船比滇海龙船不了多少。来往穿梭如织,喧嚣声淹没于波涛,这卧龙湖四方都能看到岸边,不大,但好像被船只覆盖了一样,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覃孝文拿出钱给姜堃,姜堃推脱说:“我知道你们是军人,虽然都城富甲千里,但圣主皇帝要天下黎明苍生丰衣足食,光复滇海要打仗,没有你们冲锋在前,后方怎能安居乐业,来往空船不止是我,任何一个人都会免费乘坐。”
这钱怎么都不要,周福舟给姜堃敬军礼,停靠卧龙湖专用码头前,六人也换好了军装,对姜堃再三感谢。
分别是,姜堃说:“我小儿子也入伍在石头大人麾下,和你们一样,去年升为了参都尉参军,加油,覆荫天下,造福万民,回都城再见。”
覃孝文带走了孟小彤和王昊,张新闻和莫至邪跟周福舟,双方在码头道别。
张新稳以为一直在一起,现在见就要分道扬镳,就问周福舟道:“我们能不能在一起?”
“不能。”
“孟小彤他们去哪里?我们去哪里?”张天雷又问。
“你的话这么多?我们都是成年人,都是军人,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周福舟前面不回头的走,边走边说:“他们去一军和二军,我们去三军。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多看多做少说话。”
孟小彤被分在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第一团先锋营,王昊分在第二军独立大队。一个月后孟小彤被调入军部做隗臻参军。
在宜宾渡口,准备过长江的霍二三人,宜宾郡巡查官兵看见,这三人虽然有当地装束,但神情总是不一样,要么就兴奋无常,要么就畏畏缩缩,躲躲闪闪,巡查领队韩文酬截停三人,问道:“你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霍二看面前拿枪亮剑,各个身高八尺,魁伟雄壮,一副凶神恶煞要吃人的模样,二皮躲在申猴后面,申猴接话说:“我们是关占山......大.......大人,不.......是,屠洪刚大人的人,这里有关文印信。”
申猴边说边示意霍二赶紧拿出来,霍二双手在胸前摸着生怕拿错了。
韩文酬看霍二把手伸进衣兜,手举长戈,示意众人后退,保持安全距离和警惕。
霍二拿出关文伸手递给韩文酬,身边的士兵刘兵伸长手臂接过来,打开,双手协力抖了抖,又辨认一番,半侧身递给韩文酬。
韩文酬接来,看了,果然是东川关文,有红色印章还有县承签押。又问道:“去哪里?何事?”
霍二收好关文,回答说:“我们去都城.......”
申猴有前车之鉴,害怕霍二说出是去见圣主,圣主哪里有那么好见的,看看滇海龙船知道了,虽然自东川以来一路顺畅,看民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多友好善意,但和官兵谨慎警惕,枕戈待旦,蓄势待发,总是箭在弦上的样子,不觉让人毛骨悚然,心里忐忑。
申猴赶紧说:“我们是东川村民,去都城认亲.......也投军。”
韩文酬把三人到大码头都尉府,都尉范明参正好不在,副官刘春宇建议直接汇报给郡守黄严会。
众人正办理着交接之际,码头卫兵禹苟赋来报:“帝廷千牛卫陶春涛派人来见大人。”
话音刚落皇城守卫华富安和仓央顿珠进来这都尉府里,看着韩文酬和刘春宇问:“哪位是范都尉?”说着亮出了自己的令牌。
刘春宇回道:“范都尉去宜宾城了,黄郡守传令召见,我是副官刘春宇,这位是江防巡守统领韩文酬,两位大人请里面坐下说。”
仓央顿珠转头又看了一眼门口的三人,问韩文酬道:“这些什么人?”
韩文酬道:“拿走东川屠大人的关文,说是去都城寻亲当兵。”
仓央顿珠侧身偷眼看着霍二,冷不丁突然喊道:“霍二。”
霍二顺口答道:“哎。”一脸茫然,举目四望,呆若木鸡。
华富安和仓央顿珠走到霍二身,仓央看不着刘韩两人说:“我们来就是找他们。”
华富安很庆幸没有千里奔波,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说:“感谢两位了,陶大人找的就是他们,派人知会黄严会大人。人我们带走,该办的手续办好,我们各自交差。”
刘春宇正愁人没地方放,请两位京城侍卫里面歇脚喝茶,令书办赶紧拟写文书,双方签字画押,人被领走了。
韩文酬悄声问道:“真有这么巧?滇海来的?圣主召见?”
“各尽其职,不该知道的,知道了反而不好。”
韩文酬点头,说:“属下明白。
霍二三人见双方交接,自己被带到都城,也是幸事,省得没有头苍蝇一样,这里衣食无忧了。
三人看华富安和仓央顿珠一脸严肃,不善言谈,一路也不敢问也不敢说,生怕得罪两人。
五人沿沱江而上,从九龙镇入龙泉山,从三星镇登岸。二皮远望金堂城,实在憋不住,就问看着还算面善的华富安道:“前面那金碧辉煌的就是皇城了?”
华富安看三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东张西望,欷歔感叹,一副手足无措,满脸惊讶,就说:“这里是金堂城,距离龙泉皇城还有百里,都城这样的城市有一百多个。”
华富安的话,把三人的下巴都惊掉了,他们想不到远离皇城百里就如此繁华,这龙泉皇城岂不能天上有。
顺着龙泉山,一路向西南走,越走人烟越多,简直就是车水马龙,路上还铺了碎石,像被沾在上面,比水面还平,车马和行人分开,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道路两旁居然有五层以上的楼房,商铺林立,商品应接不暇,原以为高门大户,楼宇殿堂是权贵官宦,这一路都如此,这样的人家,在滇海只有王城里才有,这里居然是平民百姓之家。
一路走,一路看,眼睛不够用,霍二心里有了更高的梦想,他低声对申猴说:“怪不得冒死也要离开滇海,你看.......”
“一个地狱,一个天堂,除非没办法,任何人都会来,应该让杜良那些大关权贵来看看,直接投降算了,也省得人民苦不堪言,请圣主给他个县令干干。”
二皮说:“谁愿意在他那个县?直接死了算了,才省心。”三人的笑话华富安和仓央顿珠也听得见,故意离得远远的,这三人本来话多爱动的性格,被压抑了,能看得出来,这是浪子回头,年少青春哪个还不犯点错,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样的人生才完美。
陶春涛在龙泉古城东门等着霍二三人,华富安和仓央顿珠交了差就离开了。
陶春涛先把霍二三人安排在龙泉古城驿馆,发了新衣,按需供食,令三人歇息,从古城西门出,进入过府河,从皇城东南侧面进入皇城,到大崇宰,建国公保占大人府邸汇报所托之事。
建国公长史窦爿对陶春涛说:“陶大人,建国公特意交代,您若是今天回来,直接到光明殿面圣,大冢宰在哪里。”
陶春涛辞别窦爿,急匆匆回驿馆,叫上霍二三人,赶紧入皇城。
三人得知现在就进皇城,各个先洗把脸,把新衣服整理了再整理,跟随着从过府河,踏过整座汉白玉金水桥,面前就是皇城西门,红铜色大门打开。
二皮眼尖,小声提醒霍二和申猴说:“你们看着桥,是玉石。”
陶红涛对三人说:“整座桥都是汉白玉,回来还走这条路,到时可以好好看,外面南北东都有古镇,你们应该有时间去逛逛。”
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三人瞥了一眼金鱼畅游的府河。跟着涛侍卫进入皇城,两边的守卫对其简单检查,霍二把怀里的箭镞给陶春涛解释了一遍,守卫听了示意放行。
秋天的斜阳的皇城,天高云淡金碧辉煌,殿宇风铃此起彼伏,不知哪个方向传来铿锵的练兵声,让三人肃然起敬,进入滇海龙城自己是个贼,现在都城皇城自己如客人一样被尊敬,三人不自觉的挺直了腰杆,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
皇城光明殿东偏殿暖阁,陶春涛示意霍二三人在殿外等候,他三两步到门前,给门口侍卫郭忠良和李银用眼神打招呼。
两人都示意陶春涛自己进去,他跨过门门槛,站定恭恭敬敬的轻声喊道:“陶春涛给圣主回话.......”
话音落地,就听屏风后,山墙隔壁有声音回答:“都进来吧。”
“是。”
陶春涛退出门外,转身走到霍二三人身边,又叮嘱说:“圣主召见,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身上尖锐之物,拿出来,我帮你们拿着。”
霍二把胸前的布包交给陶春涛,身上再无一物。二皮手在身上摸了半天,哼哧哼哧犹豫不决。
申猴促道:“圣主召见,你没听见?”
二皮从眼红脖子粗的充怀里拿出来半个红薯和一块干粮,递给陶春涛。陶春涛接在手里,说:“这没什么丢人的,当初离开滇海,长途而来,能吃这些,就已经暴殄天物了。”